一场原计划中的访问被临时取消,印度国防部长最终没有登上飞往美国的飞机。
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行程变动,其背后是一笔高达36亿美元的军火采购计划被搁置,以及新德里外交方向盘的一次猛然转向。
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的扳机,是特朗普政府扣下的。随着华盛顿将印度输美产品的关税税率直接推高至50%,经济压力瞬间拉满。
美方的意图很明确,就是想让印度为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的行为付出代价。
关税大棒与石油红线
冲突的根源在于能源。俄乌冲突爆发前,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仅占其总进口量的2.5%。
但到了去年,这一数字飙升至39%,相当于每天180万桶。
今年,俄罗斯出口原油的七成都流向了印度。
华盛顿认为印度的行为无异于“资敌”,直接破坏了其在俄乌战场上的布局。
因此,关税大棒被毫不犹豫地挥下。然而,印度并没有如预想般低头,总理莫迪迅速划出了自己的红线,强硬表态绝不会在农业领域对美妥协。
这道红线背后,是印度超过五亿农民的生计。
一旦对美国开放农产品市场,对印度社会的冲击将是根本性的,莫迪的执政根基也会随之动摇。印度外交部更是直接声明,购买哪国石油完全是印度的自由。
莫斯科的新朋友,美国的稀土梦碎
外交姿态需要实际行动支撑。印度国防部长取消访美行程,并将原本用于购买美式装备的36亿美元,转手投向了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。
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更是亲自飞往莫斯科,敲定了一系列军事与工业合作协议。
双方合作的清单上,出现了一个让华盛顿尤为不安的名词:稀土。
这种在现代军事和高科技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,一直是美国试图摆脱对中国依赖的心病。
美国原本希望拉拢印度,共同构建一条独立于中国的稀土供应链。
现在,印度选择与俄罗斯在这个关键领域深化合作,无疑是给美国的计划泼了一盆冷水。这一招不仅直接打击了美国的军工产业,更显示出印度正在学习并运用一种非常有效的反击策略。
中国的影子与意外的赢家
印度的这套打法,带着一种熟悉的影子。
去年,中国在面对美国的关税威胁时,就曾通过稀土出口管制措施,让一众美国军工企业陷入了被动。
印度如今的效仿,虽然力度尚有差距,但释放的信号却同样清晰。
更有意思的是,在与美国关系紧张的同时,印度正在主动向中国靠近。
今年6月和7月,印度国防部长辛格与外长苏杰生相继访华,这是五年来双方高层的首次密集互动。两国就恢复直航、放宽中企投资审查等问题达成了共识。
这种靠近并非空穴来风。
现实是,印度93%的电动汽车稀土磁铁和45%的仿制药原料都依赖中国供应链。当美国关税重创印度的IT和纺织业时,中印之间高达874亿美元的贸易额,成了新德里最现实的缓冲垫。
印太战略的大缺口
美国试图通过惩罚来驯服印度的做法,结果却出人意料。它不仅没有让印度屈服,反而让中国成了这场争端中闷声发财的一方。
美印关系出现裂痕,直接导致美国精心构建的“印太战略”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。
这个以印度为核心之一,旨在围堵中国的联盟,如今核心成员之一却与“对手”越走越近。
贸易数据是最好的证明。今年前四个月,在美国市场受挫的印度商品,在中国找到了新销路。
印度对华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7%,棉花出口量更是达到创纪录的220万吨。辣椒、铁矿石、棉纱线对华出口分别暴增17%、160%和240%。
这些订单恰好填补了美国大豆、棉花等产品退出后留下的市场空白。
结语
回过头看,印度的选择其实非常务实。
它并非铁了心要与美国彻底翻脸,毕竟对美国技术和投资的需求依然存在。这种矛盾心态,决定了它的行动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摇摆,而非彻底的倒戈。
印度的反击,清晰地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:在今天的国际格局中,即便是超级大国也无法再一手遮天。
当各国都开始坚持自身的发展路线,并学会通过合作来抵抗外部压力时,一个更加复杂也更加多元的国际秩序,正在悄然成型。
什么是场外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