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导读“胸痹缓急者,薏苡附子散主之。”本条论述胸痹急性发作的救治。“缓急”是一个偏义复词,应着眼于“急”字。胸痹缓急是说胸背痛等症突然发作。以方测证,乃因阴寒凝聚不散,阳气痹阻不通。治当温阳通痹止痛,用薏苡附子散。本方为胸痹心痛急性发作而设,方中薏苡仁“主筋急拘挛”(《神农本草经》),炮附子温通阳气。两味杵为散剂,使仓猝之时便于急用。本条所述“缓急”,历来注家有不同见解:有的认为是指胸痹心痛时发时止、时缓时急者;有的认为是指四肢筋脉拘急者;有的认为“缓”字意为“缓解”,指治法。综合而言,似以第一种见解更符合临床。
图片
组成
薏苡附子散方:
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(炮) 上二味,杵为散,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图片
方义
方中薏苡仁甘淡,缓急除湿逐痹;附子辛热,温阳散寒通痹,阴寒得散,痹结得通。二味相伍,使阳气通,寒湿去,疼痛自解矣。为散内服者,因是急证,危重证,使效速而缓其急痛。待证缓后再根据病情之转机施治之。
图片
临证要点
胸痹,喘息咳唾,胸背彻痛,短气,形寒,四末厥冷,筋脉拘急,舌质淡,苔白滑,脉沉或沉紧。
图片
图片
医案举例01
胸痹
吴某,女,49岁,干部。患冠心病心绞痛已近2年,常感胸膺痞闷,憋气,甚则不能平卧,服栝楼薤白半夏汤加丹参、鸡血藤、降香等多剂,证情已趋和缓。今日突然心胸疼痛,痛连脊背,呻吟不已,口唇青紫,手足冰冷,额汗如珠,家属急来邀诊,舌暗水滑,脉弦迟极沉。询其原因,系由洗头劳累受凉所致。此属寒甚而阳衰,痹甚而血阻,若疼痛不解,阳将脱散,生命难保,故急以大剂薏苡附子散合独参汤加味救治:薏苡仁90g,熟附子30g,人参30g,参三七24g。先煎参、附,后纳苡仁、三七,浓煎频呷。只2剂,疼痛即缓解,厥回肢温,额汗顿止。(杨医亚,王云凯.中医自学丛书·金匮.石家庄: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,1985.)
02
胸痹
曹某,男,50岁,工人。患者素有肋间神经痛病史长达十余年,曾在某疗养院经针灸、中药、理疗等治疗。1975年元月4日晚因连日劳累,觉胸部胀痛,渐渐加重,延续半月余,疼痛愈重,发作愈频,彻夜不眠,寝食俱废。疼痛严重时,常令其子女坐压胸部。应用杜冷丁亦只能控制三、四小时。……唯超声波提示肝大,X线透视为陈旧性胸膜炎,钡透可见胃小弯有一龛影。应用制酸、解痉、保肝、利肝,中药活血化瘀、祛痰治疗十余日,仍无效。二十余日来,持续性胸部胀痛,致使寝食俱废,日进稀粥少许。胃痛肢冷,口唾清涎,身体衰瘦,脉象细弦,舌淡苔白润多水,诊断证属寒湿胸痹,治宜温阳利湿,先予薏苡附子散二剂:附子15克,薏苡仁30克。服药当晚,即感疼痛减轻,可安睡三四小时。二服后,胸痛又减,饮食转佳。后以理中及瓜萎薤白半夏汤、理中合小建中汤加减,连服十余剂,胸部未再作痛。(《河南中医学院学报》1978;3:39)
03
胸痹
吴某某,女,47岁。胸痛,背痛已有五年之久,时好时坏。反复无常,于1981年4月28日来我处就诊。体验:胸透心肺无异常变化,心电图正常,平素无肋软骨炎和气管炎病史。每次胸痛发作,先以背部开始放射到前胸,若劳累和寒冷后加重,疼痛剧烈时喜欢人家用足蹈其背当可缓解。舌暗淡尖有紫斑,舌苔白腻。曾用消遥散,九气拈痛,瓜萎雍白白酒汤等治疗无效。故初步考虑为:阳虚血瘀,寒湿胸痹。试投薏苡附子散合参苏饮加味:薏苡仁15克,炮附子9克,丹参20克,苏木10克,制乳没各9克,白芥子5克,灵脂10克,元胡12克,丝瓜络10克,广玉金10克,菖蒲6克,柴胡12克,橘络10克。服药3剂,疼痛大减,又用原方继进6剂疼痛全止。但不能干重活,稍累即复发。后用上方减灵脂,加当归、白芍、党参、配丸剂1料以善后。(《张仲景药法研究》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,1984)
现代临证
图片
目前,有用薏苡附子散或改为汤剂适当加味治疗心绞痛者;也有用薏苡附子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味,重用薏苡仁60~90g,治疗坐骨神经痛者。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什么是场外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