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环球时报报道,7月21日,特朗普在“真实社交”发文称,必要时将再次打击伊朗核设施。同日,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回应,核设施受损严重但未被摧毁,铀浓缩计划绝不放弃。
6月21日,美军对伊朗福尔道、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实施轰炸。特朗普随后宣称已“彻底清除”这些设施,但五角大楼评估显示,轰炸仅能让伊朗核项目延迟数月。美国媒体援引情报称,伊朗在轰炸前已转移核材料,地下建筑未受重创,入口封闭也只是暂时影响。
面对外界质疑,特朗普坚称战果属实,白宫和五角大楼则指责媒体“抹黑”。就在这场争议持续一个月时,阿拉格齐的表态让局势再生波澜。他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,核设施虽遭严重破坏,但伊朗不会停下铀浓缩的脚步,这是民族自豪所在。
特朗普(资料图)
这番话无疑刺痛了特朗普。他随即在社交媒体上“借力打力”,引用阿拉格齐关于“损失严重”的表述,刻意省略“未被摧毁”的关键信息,宣称若有必要将再次采取行动。明眼人能看出,这更像是一种施压——逼迫伊朗承认核设施已被摧毁,让他得以宣告“胜利”。
展开剩余71%伊朗的态度却十分强硬。总统佩泽希齐扬虽坦言自己在以色列“暗杀名单”上,曾因刺杀行动腿部受伤,但仍强调核问题“可以谈”。即便如此,伊朗在核心诉求上毫不让步:铀浓缩计划是谈判的底线,绝不可能放弃。
有意思的是,伊朗选择的谈判对象并非美国,而是英国、法国和德国。7月上旬,伊朗政府宣布与三国就核问题达成一致,25日启动会谈。要知道,这三个国家在美军轰炸伊朗时,要么袖手旁观,要么仅以“担忧”表态,明显偏向美国立场。
伊朗主动寻求谈判,背后有多重考量。以佩泽希齐扬为代表的“改革派”始终认为,核问题是换取欧美解除制裁的筹码,只要能达成解禁协议,伊朗经济就能获得发展空间。此外,欧洲曾威胁8月底前可能重启对伊国际制裁,这也让伊朗不得不加快与西方接触的步伐。
伊朗外长(资料图)
但外界对这场谈判并不看好。毕竟,英法德与美国立场一致,此前多次在伊核问题上“耍弄”伊朗。更关键的是,特朗普政府是否会认可欧洲三国与伊朗的谈判结果?当年美国说退出“伊核协议”就退出,如今不参与谈判,未来撕毁协议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。
就在伊朗与欧洲三国谈判前夕,另一场重要会面引发关注。7月22日,中国、俄罗斯和伊朗代表在德黑兰举行三方会谈,专门聚焦伊核协议问题。这一举动被解读为中俄在关键时刻的表态,却也被认为“冒着风险”。
风险来自两方面。特朗普刚放话“不排除轰炸伊朗”,德黑兰的安全形势面临不确定性,选择在此地会谈本身就需要勇气。美国财长还警告,可能对中俄与伊朗的石油贸易征收“二级关税”,经济层面的压力显而易见。
但中俄不得不来。作为伊朗在上合组织和金砖框架内的重要伙伴,三方贸易联系紧密。若放任欧洲与美国主导伊核谈判,很可能出现以“解除制裁”为诱饵,损害中俄利益的条款——这种手段,西方在国际谈判中屡试不爽。
值得注意的是,伊朗的“抵抗之弧”盟友近期异常安静。胡塞武装、黎巴嫩真主党、哈马斯和伊拉克民兵组织,对特朗普的威胁毫无回应。上次美以轰炸伊朗时,也只有胡塞武装采取了反击行动。连年冲突让这些组织损耗严重,面对以色列的报复性轰炸,他们不得不选择谨慎。
以色列这边也没闲着。近期正忙着在叙利亚搅合德鲁兹人和贝都因部落的事务,暂时腾不出手对付伊朗。但只要特朗普持续施压,以色列很可能在处理完眼前事务后,再次对伊朗发难——毕竟,美国的“保证”让以色列有了底气。
伊朗总统(资料图)
眼下,伊核问题陷入多方博弈的僵局。特朗普的威胁、伊朗的强硬、欧洲的摇摆、中俄的介入,再加上以色列的虎视眈眈,让中东局势再次紧绷。25日伊朗与欧洲三国的会谈,以及中俄伊三方磋商的后续进展,将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。
伊朗能否在谈判中守住底线?美国是否会真的再次动武?中俄的介入又能为局势带来哪些变数?这些问题的答案,将决定未来中东乃至全球能源格局的走向。
发布于:江苏省什么是场外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