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在唐诗的璀璨星河中,“诗圣”杜甫以沉郁顿挫之笔,绘就了时代的血泪与苍生的悲欢。他的七律,更是将格律的严谨与情感的奔涌完美融合,篇篇皆如珠玉生辉,字字皆含家国情怀。从“国破山河在”的悲怆,到“星垂平野阔”的孤寂;从“万里悲秋常作客”的漂泊,到“丛菊两开他日泪”的羁愁,千年时光流转,这些诗句仍如黄钟大吕,震撼人心。本文精选杜甫最经典的10首七律,带您穿越时空,触摸一位诗人用生命书写的史诗,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共鸣与震撼。
图片
1
登 高
杜甫〔唐代〕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此诗是杜甫五十六岁时写下的,作于公元767年(唐代宗大历二年)秋天,时在夔州(今重庆市奉节县)。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,登高临眺,萧瑟的秋江景色,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,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。于是,就有了这首被誉为“七律之冠”的《登高》。首联以“风急”“天高”等意象,勾勒出一幅萧瑟秋景图,渲染出浓郁的悲凉氛围。颔联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,借落木与长江,将生命的短暂与时光的永恒形成强烈对比,尽显宇宙浩渺、人生渺小之感。颈联从空间“万里”、时间“百年”着笔,抒发身世飘零、年老多病的悲苦。尾联进一步深化,艰难困苦使自己白发丛生,又因穷困潦倒连借酒消愁都不能,将诗人穷途末路之悲推向极致,读来令人动容。
图片
图片
2
蜀 相
杜甫〔唐代〕
丞相祠堂何处寻?锦官城外柏森森。
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
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
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
公元759年十二月,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、同谷(今甘肃省成县)的颠沛流离的生活,到了成都,在朋友的资助下,定居在浣花溪畔。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,城西北有诸葛亮庙,称武侯祠。唐肃宗上元元年(公元760年)春天,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,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。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。首联以设问起笔,“何处寻”引出祠堂位置,“柏森森”营造出庄严肃穆之感。颔联描绘祠堂春景,“自”“空”二字,以乐景写哀情,碧草黄鹂无人赏识,暗示英雄逝去、世事沧桑。颈联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,“三顾”体现其受重用,“两朝”凸显其忠诚勤勉。尾联情感达到高潮,“出师未捷”深表遗憾,“泪满襟”更是将千古英雄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痛惜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,感人至深。
图片
图片
3
闻官军收河南河北
杜甫〔唐代〕
剑外忽传收蓟北,初闻涕泪满衣裳。
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
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
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
宝应元年(公元762年)冬季,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,叛军头领薛嵩、张忠志等纷纷投降。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,写下此诗。以明快之笔抒写了家国狂喜。首联“忽传”二字如惊雷乍响,八年安史之乱终得平息,诗人涕泪纵横,悲喜交集。颔联“却看妻子愁何在”,以家人欢颜反衬自身狂喜,“漫卷诗书”尽显归心似箭。颈联“放歌纵酒”“青春作伴”,将老翁之狂态与春日之生机融为一体,尽显生命勃发之力。尾联“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”,以四个地名连缀成疾驰的归乡路线,动词“穿”“下”精准如刀,将想象中的归途化作闪电般的画面,堪称“生平第一快诗”的点睛之笔。
图片
图片
4
秋兴八首·其一
杜甫〔唐代〕
玉露凋伤枫树林,巫山巫峡气萧森。
江间波浪兼天涌,塞上风云接地阴。
丛菊两开他日泪,孤舟一系故园心。
寒衣处处催刀尺,白帝城高急暮砧。
这首诗是《秋兴八首》中第一首,为组诗序曲。《秋兴八首》是唐大历元年(公元766年)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,因秋而感发诗兴,故曰“秋兴”。此诗以深秋巫山巫峡的萧瑟之景起兴,开篇“玉露凋伤枫树林”便以寒露摧残枫林暗喻岁月流逝与生命凋零,“巫山巫峡气萧森”则以阴沉气象隐喻时局动荡。颔联“江间波浪兼天涌,塞上风云接地阴”虚实相生,既实写江波汹涌、风云匝地,又暗喻边关战云密布、国势飘摇。颈联“丛菊两开他日泪”以菊花两度开放勾连漂泊之悲,“孤舟一系故园心”则以系舟喻心系长安,双关手法尽显沉郁。尾联“寒衣处处催刀尺,白帝城高急暮砧”以暮色中急促的捣衣声收束,将羁旅之愁与家国之思推向高潮,意境苍凉雄浑。
图片
图片
5
咏怀古迹五首·其三
杜甫〔唐代〕
群山万壑赴荆门,生长明妃尚有村。
一去紫台连朔漠,独留青冢向黄昏。
画图省识春风面,环珮空归夜月魂。
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。
公元766年(唐代宗大历元年)杜甫从夔州出三峡,到江陵,先后游历了宋玉宅、庾信古居、昭君村、永安宫、先主庙、武侯祠等古迹,对于古代的才士、国色、英雄、名相,深表崇敬,写下此诗。借咏昭君村、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。首联以“群山万壑赴荆门”的雄浑气象,衬托昭君村的不凡,暗示其命运注定不凡却也悲凉。颔联“一去紫台连朔漠,独留青冢向黄昏”,时空对比强烈,“一去”与“独留”尽显其远嫁异域、孤独终老的凄惨。颈联谴责汉元帝仅凭画像识人,致使昭君魂归不得,徒留“环珮空归”的虚幻。尾联借琵琶曲传恨,将昭君千年怨恨融入胡语琵琶声中,实则也是诗人自身漂泊西南、壮志难酬的深沉悲愤的含蓄表达。
图片
图片
6
客 至
杜甫〔唐代〕
舍南舍北皆春水,但见群鸥日日来。
花径不曾缘客扫,蓬门今始为君开。
盘飧市远无兼味,樽酒家贫只旧醅。
肯与邻翁相对饮,隔篱呼取尽余杯。
此诗是唐肃宗上元二年(761)春天,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。以质朴笔触勾勒出了一幅温馨待客图。开篇“舍南舍北皆春水,但见群鸥日日来”,以春水环绕、群鸥翩跹之景,营造出宁静闲适氛围,却也暗含几分孤寂。颔联“花径不曾缘客扫,蓬门今始为君开”,通过“不曾”与“今始”的对比,凸显出对客人的诚挚期待与热烈欢迎。颈联实写待客之简,“无兼味”“只旧醅”尽显家贫,却更见主客情谊真挚。尾联邀邻翁共饮,将欢快氛围推向高潮,于质朴中见深厚情谊,尽显诗人淳朴好客之心与生活的闲适意趣。
图片
图片
7
阁 夜
杜甫〔唐代〕
岁暮阴阳催短景,天涯霜雪霁寒宵。
五更鼓角声悲壮,三峡星河影动摇。
野哭千家闻战伐,夷歌数处起渔樵。
卧龙跃马终黄土,人事音书漫寂寥。
此诗作于公元766年(大历元年)冬。当时西川军阀混战,连年不息,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,杜甫寓居夔州西阁。而杜甫的好友李白、严武、高适等都先后死去。感时忆旧,写下此诗。开篇“岁暮阴阳催短景”,以时光匆匆营造出紧迫感,“天涯霜雪霁寒宵”勾勒出清冷孤寂的寒夜之景。颔联“五更鼓角声悲壮,三峡星河影动摇”,从听觉与视觉角度,将战乱中的悲壮鼓角与三峡星河的动荡之景相融合,尽显时局动荡不安。颈联“野哭”“夷歌”,以百姓的悲哭与渔樵的歌声,展现社会的苦难与生活的无奈。尾联借“卧龙”“跃马”典故,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,以及自身漂泊、音书断绝的寂寥,深沉厚重,令人动容。
图片
图片
8
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
杜甫〔唐代〕
为人性僻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。
老去诗篇浑漫与,春来花鸟莫深愁。
新添水槛供垂钓,故着浮槎替入舟。
焉得思如陶谢手,令渠述作与同游。
此诗当作于公元761年(唐代宗上元二年),杜甫居于成都草堂之时。别具一格,尽显诗人创作心境。首联“为人性僻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”,直抒胸臆,展现其早年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与精益求精的态度。颔联笔锋一转,“老去诗篇浑漫与”,道出如今年老,创作不再刻意求工,“春来花鸟莫深愁”以幽默口吻,让花鸟不必为诗愁,尽显豁达。颈联描绘生活场景,悠然闲适。尾联则表达渴望有陶谢般的才华,能一同创作游玩,既含对前人的追慕,又透露出当下创作力不如前的感慨,真挚动人。
图片
图片
9
狂 夫
杜甫〔唐代〕
万里桥西一草堂,百花潭水即沧浪。
风含翠篠娟娟净,雨裛红蕖冉冉香。
厚禄故人书断绝,恒饥稚子色凄凉。
欲填沟壑唯疏放,自笑狂夫老更狂。
杜甫《狂夫》将生活困境与精神狂放形成鲜明对照。开篇描绘草堂周边景致,“万里桥西”“百花潭水”,勾勒出清幽闲适之境,“即沧浪”更显超脱心境。颔联“风含翠篠”“雨裛红蕖”,从视觉与嗅觉角度,细腻展现风雨中草木的清新与芬芳,尽显自然之美。然而颈联笔锋陡转,“厚禄故人书断绝”写人情冷暖,“恒饥稚子色凄凉”道生活困窘。尾联“欲填沟壑唯疏放,自笑狂夫老更狂”,在穷困潦倒中,诗人以“狂”自嘲,凸显出在逆境中坚守自我、不屈不挠的倔强精神,令人动容。
图片
图片
10
柏学士茅屋
杜甫〔唐代〕
碧山学士焚银鱼,白马却走身岩居。
古人已用三冬足,年少今开万卷余。
晴云满户团倾盖,秋水浮阶溜决渠。
富贵必从勤苦得,男儿须读五车书。
此诗当作于公元767年(唐代宗大历二年),当时杜甫56岁,居夔州(今重庆市奉节县)。借景与事,抒发对勤学与富贵的深刻见解。首联写柏学士弃官隐居岩间,“焚银鱼”彰显其决绝,“白马却走”勾勒出洒脱之态。颔联以古今对比,古人“三冬足”勤学积累,年少学士“万卷余”彰显好学不倦,强调知识储备之重要。颈联描绘茅屋之景,晴云满户如车盖,秋水浮阶似急渠,画面生动,尽显清幽雅致。尾联点明主旨,直言富贵源于勤苦,勉励男儿应苦读多书,既是对学士的期许,也蕴含着诗人自身的人生感悟与劝世之意。
图片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什么是场外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